过度的“区域统考”只能使学校育人窄化

  

  临近期中考试,学生又开始紧张起来,因为要统考,要对教师进行排名,教师和学生不得不投入紧张的练习之中。一摞摞的练习题,熬至深夜的家庭作业,谁都不敢怠慢,考在后面,对于教师面子无光不说,可能影响的不仅仅是评优,一系列的职称晋升都可能无缘。所以每每到统考,老师们如临大敌般调整了课堂风格,多发几张试卷,少些文体活动,因为期中全县要统考,考试结果事关学校与自己的声誉与利益。也关乎学校的声誉,校长的职务晋升,每到此时,上下紧张,一门心思抓质量,抓成绩。一直觉得这个做法不妥,但又似乎找不到破绽,从其本意上是抓质量,抓质量有何错?但面对如此的基层状态又让人不安。一次,和基层校长闲聊,谈及统考,校长认为很有必要,抓质量就要有个抓手,考试也是措施之一,我突感无语,问其原因?校长说很明显以前这些教师上课不认真,现在有了压力,工作积极,态度大变。至此,我才明白,考试利于校长的管理,是那些以前心思不在质量上的教师切切实实抓质量了,工作自觉了,校长也少了一分管理的压力。我也明白了校长力主统考的真正用意,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统领学校工作。

  

  早就想对统考说点什么了?但总拿不出点有力的证据,只从一些表象上感觉这样做不妥,直到今天读了张丰的《“区域统考”是典型的简单化管理》,才觉得说到了痛处,说到了核心。统考做什么用呢?通过统一的纸笔测试,形成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从积极方面看,它能统一学习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相对位次,知耻而后勇;它便于形成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与指挥,聚精会神,统一步调;同时,也能够为一个区域阶段性的教育质量进行诊断。那么细细分析,统考无外乎作比较,横向对比,让教师和学生知道在全县的位次,然后知耻而后勇,这可能是这种做法最能拿出手的地方,从对学习的诊断上看并无不足,甚至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这种做法整齐化一,显然无视学校、学生的差异性,无视纸笔测试的局限,更不利于学校自主性的发挥,缺乏对学校创新的激励,只要在一个层面上成为第一,在一个区域成为第一即视为成功。学校的关注点就在考试的范围、做题的准确和速度,其他就会很少关注。学校教育,就算智育这一点也被窄化了。

  

  那为什么统考还可以大行其道,我觉得校长说对了,从管理的角度讲,方便了,省去过多的枝节,不需要过多的成本就可以迫使教师认真工作,不敢怠慢。果真如校长所言能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吗?从学生和教师的紧张就可以看出,未必。区域性统考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其是典型的简单化管理方法,它使人们窄化理解“质量”,容易导致学校育人工作的“短路”。这才是我们要关注和思考的,正如作者所言:“区域性统考是专业自信缺乏的控制性管理,因为管理者对教育教学过程没有把握,缺少专业指导的智慧,只好选择“压力传导”的策略;区域性统考是结果导向的管理行为,它助长了不论路径、不计成本、不顾规则地谋取高分的做法,成为“政绩思维”在教育管理上的集中体现;区域性统考本质上是下移责任的“懒政”行为,通过加强横向比较,在教育活动中推行工业化生产的指标管理,在强化下属责任的同时降低自己的责任担当。”所以我们已经要对统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简单以此来提高质量,更不能简单的以此来评价学校和教师。

  当然,并不是说统考一无是处,如果统考只是做一次测量,诊断,结果是用来改进教学,不是教师迫于压力开展教学,考试的频次不高,其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我们还是希望能正确的看待统考,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不仅仅作为提高质量的唯一法宝,不是拿来评长论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