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剑春秋 | 新中国战略导弹高等学府的艰苦创业岁月
讲述砺剑故事,弘扬砺剑精神。小“火”伴们,大家好!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母校的艰苦创业岁月》
1959年9月1日,西安炮兵学校为工程一期和技师一期学员举行开学典礼,标志着我国培养战略导弹使用人才的高等学府诞生!为保密起见,仍然沿用西安炮兵学校的名称。
当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既无物质基础,又无改建经验,人才又奇缺,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办院校。01
首先是房子不够住,我们三系四班和技师班学员共200多人同住一个大房间,双层床一个挨一个。每到夜里,打呼噜、磨牙、说梦话的声音此起彼伏,脚臭汗臭气味刺鼻。干部也是一样,单身的就住在办公室,带家属的就挤在筒子楼,还有不少干部家属住在附近农村,我们班指导员一大家人就住在一间破窑洞里,他孩子多,只好住双层床。
比住不好更让人难熬的是饿肚子,每人每月国家只供给三两肉、三两油,粮食供给标准也难以保证,由于营养不良,不少人得了浮肿病。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重重困难没有把大家吓倒,反而大大激发了全校上下的斗志。物质生活匮乏,我们就用精神追求来充实,学校组织了合唱队和演出队,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官兵士气空前高涨。
粮食不够吃,就“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院内所有空地甚至院外铁路旁边全都种上了谷物、蔬菜;房子不够住,就“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大家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劳动,甚至为了抢劳动工具闹出不少笑话。一天夜里,大伙儿被一阵阵臭味熏得喘不上气、睡不着觉,于是纷纷跳下床寻找原因,最后在一名同学床下找到了一把掏粪勺子。原来,他怕第二天一早去掏粪浇菜抢不到工具,偷偷地把掏粪勺子藏在了自己床下,这件逸事很多年后还会被我们经常提起。
在大家的努力下,粮食蔬菜喜获丰收,家属院、宿舍楼、门诊部等基础设施也逐步建成,生活条件明显改善。02
与解决生活问题相伴的,是攻克教学和学习上的困难。
当时办学刚起步,面临“三缺”:缺教员、缺设备、缺教材。上课只能是教员演示,学员观看;没有实装,就在模拟器材上演练,甚至抱住木头当舵机,空手假操陀螺仪,围坐一起对规程。当时的讲义都是用再生纸印刷,上面隐约可见旧版痕迹,但大家照学不误。
教员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加班加点学习,通宵达旦备课,立足简陋的教学条件,尽可能地把课讲好讲透。我们班的电工基础教员袁学成同志,为了确保电机实验圆满成功,每天晚上都加班到深夜,甚至晚上睡觉时,还要把电路图在肚皮上跑一遍。学员学习更是空前刻苦,上课认真听讲自不必说,白天时间不够用就早起加班,凌晨四五点钟教室里时常是满员的,节假日、星期天也全用在学习上。
就这样坚持了整整五年,临毕业时,领导问:“大家马上就要到各自的岗位上去了,还有什么要求没有?”好多同学说:“在西安待了这么多年,还没去城里逛过,没见过大雁塔、钟楼,我们都想去看看。”
是啊,时间全都用在学习上了,可以说是心无旁骛。那种学习的忘我精神是发自内心的、完全自觉的、终生难忘的!大家心里想的始终是不能辜负党和国家的高度信任,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重托,一定要学好导弹知识,回报党、回报人民!
03
学校的建设,离不开那些全身心为教学服务的管理干部。
天气炎热时,我们班的干部到课堂给我们递上湿毛巾擦汗,往地板上洒水降温,送冰棍解渴。我们上课时,我们班李芳洲副主任一个人到菜地摇辘轳浇地,想方设法做“代食品”,改善伙食。
指导员赵喜明同志,更是班干部的典范。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讲起国际国内形势、党史军史头头是道,还会写诗作文,很受学员欢迎。更为可贵的是,他与我们班145名学员都深入谈过心,对每个人的家庭、爱好、性格、婚恋、优缺点甚至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都了如指掌。
像他们这样的干部,个个像一本厚重的兵书,有源自内心的政治热忱,有扎实朴素的带兵之道,有强大感染力的人格力量,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母校的创建与发展也是奋斗的结果。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全校官兵在抗大校风的感召下,都表现出了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忘我的学习、工作精神。
母校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全军重点院校,学校规模、专业设置、教学和实验设备、培养目标和层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弹指挥和技术军官的摇篮。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
习主席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想,无论是立足现实,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段母校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
作为我国唯一一所培养战略导弹部队指挥技术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为建设世界一流战略军种提供人才支撑任重而道远,期盼母校的后继者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立新功!
主管 |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
主办 | 宣传文化中心
刊期 | 第 697 期
监制:毛勋正
主编:吴 浩
原标题:《砺剑春秋 | 缺教员、缺设备、缺教材!新中国战略导弹高等学府旳艰苦创业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