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想退学!”杭州16岁高中生死活不肯去上学,
电影《少年的你》将一个社会问题再次摆到大众视野——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会对被霸凌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近年来也不断有相关新闻报道,前段时间曝光的7岁女学生眼睛被塞纸片的新闻就是如此。在我们的门诊中,也常常能碰到前来心理咨询的患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专家介绍。
最近让医生们印象深刻的一个男孩叫小刘(化名),是杭州某校高一学生,因为天天闹着要退学,觉得读书没意思,而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咨询。
“医生,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我就是不想上学了,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才答应来咨询的。”小刘说。
“现在就我们两个人,那你要不跟我说说理由,为什么不想上学?”医生说。
“我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我爸妈、我的老师和同学,他们都不信我的……”停顿了几秒后,小刘才鼓起勇气说出了一些深藏于心的“被霸凌”的故事。
-----
16岁高中生屡被室友霸凌
16岁的小刘,一米七五的身高,身材长相也较为出众,但就是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与人沟通,有时候说话也蛮直的,入学时就和同寝室的其他3个同学发生了口角。“有一天他们三个围住我,要求我以后在寝室只能最后一个洗澡,如果敢抢先洗或者跟老师告状,就有我好看的。”
小刘回忆,一开始他也反抗过几次,但每次不是被打就是半夜被吵醒,根本没法睡觉,“没想到他们来真的,变着法弄我,时间长了我实在受不了了,就跟他们在寝室打了一架。”那次打架,双方告诉老师,相互之间有矛盾、相处不了,而小刘也只是提出换寝的要求,碍于面子并没有说出真相。“他们真是太坏了,为了不让我换寝,在班里散布谣言,说我的坏话,没有一个寝室愿意接受我。”事情的最后,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来源:视觉中国)
因为备受欺负而无处宣泄,小刘把坏情绪带到了学习生活中。在学校,对个别关心他的同学也表现地很愤怒,在家里,面对只是一味关注成绩的家长,争吵不断。慢慢地,同学觉得他性格怪异,父母觉得他不学乖、在学校净惹事,身边连一个求助的人都没有。
-----
情绪疏导,你可以相信我们
说到这里,小刘停了下来,一些细节他不愿回忆。“你很不容易,那时候如果有人体谅你该有多好。”医生的这句话让小刘这段时间所有的委屈连同泪水全都发泄了出来。“可以感觉到,室友的霸凌行为已经对他造成了精神上的创伤,他表现出了抑郁情绪、焦虑,甚至从受害者变成了一个攻击者,让自己陷入一个死循环。”医生表示,被霸凌的经历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刘的社会、生活、学习功能,其实他并不是想退学,而是以此为借口想要逃避。“我们对他主要是以情绪疏导为主,也通过家长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他在学校的表现,发现有些同学认为他性格比较孤僻,但并不是一个坏同学。”最后,通过学校的协调,小刘换了一个寝室,由于外在现实环境的变化,霸凌行为的消失,他的学习生活又重新步入了正轨。
-----
为什么被霸凌的,是我?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专家表示,霸凌是指在非主动意愿情况下,长期被他人进行人身、心理等方面的欺凌造成其心理、生理、社会适应创伤,而从细节角度,包括言语、肢体、关系和性等在内的攻击都可视为霸凌。霸凌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挪威学者Dan Olweus 则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霸凌,尤其是校园霸凌,为什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高发呢?霸凌的现象在各个地方似乎越来越增加,第二个问题也就出现了:这个增加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01关于这些问题,通常都会有两个基本的论述:一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崇尚对胜利者的歌颂,也就是说社会上对胜利者或对出风头的人,基本上是给予相当肯定的态度。
02另一种说法认为,霸凌现象之所以会越来越多,在于目前的家庭对小孩子的控制或保护比过去还要严格。这种严格的控制或保护,并没有让小孩子随着年纪的增长获得应有的社会能力训练。当他缺乏足够社会能力训练的时候,就一定程度上无法去处理别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同样的攻击性行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孩子可能会促使其成为一场竞争,而对较没有社会能力的小孩可能就变成了霸凌。
霸凌者就其个性而言,就比较喜欢欺负人、蛮横,或有较强的控制欲,通过霸凌别人能得到尊重,会使他们更加变本加厉。而有的霸凌者则通过霸凌获得自我存在感,这类人通常是“受虐”和“施虐”的综合体,在家庭等大环境中他们存在感很低,也遭受欺负,服从权威,通过学习和模仿,他们会寻找途径将自己的痛苦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此宣泄释放或获得关怀。
而被霸凌者一般性格内向,柔弱、怕事、忍让,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别人眼中的“软柿子”,同时他们生活中往往也有创伤,家庭关系一般,身边缺乏关心。
-----
霸凌行为的双方都需社会关注
霸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通常会造成受害人心灵创伤、扭曲,出现包括离家出走、逃学、慢性疾病、自杀和饮食不正常等问题,造成自尊降低、时常焦虑不安、悲观思维、人际疏离等,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产生报复性攻击行为,或使受害人转而霸凌他人。对霸凌者也有一定影响,这些霸凌者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专家表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叛逆期”,最容易出现思想波动。无论是被霸凌者还是霸凌者,双方的心理问题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1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要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社会大众必须正视,校园霸凌是一种伤害行为,不能认为这只是玩笑和打闹,不做冷眼旁观者。
2学校要关心、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一旦发现有校园霸凌行为,一定要严厉解决。
通常,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常表现为:情绪异常(沮丧、恐惧、焦虑、抑郁等);行为异常(退缩行为、回避行为、自残行为或攻击性行为等)。
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情绪管理和教育,提高初高中心理老师的专业性,完善校园心理咨询机制和队伍。
3家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或多或少都是大环境的受害者。对被霸凌者,家庭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平时生活中就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引导正确发泄自己的情绪。对霸凌者,预防避免霸凌行为最重要,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引导很重要,家庭要做好表率作用,从小教育确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学会包容、共情,做事和决断的无害原则等。最后,也可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