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老年人遭遇“上学难”老年大学:何时才能想上就上?

□策划民生新闻部新闻编辑部执行记者蔡君彦文许俊文摄影

核心提示|当你老了,打算怎样度光阴?3月9日起,大河报推出的“当你老了”系列报道,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老年大学充实快乐的“老学童”,报道一出,在读者和网友中引发强烈共鸣和反响。很多人感慨,老龄化趋势下,老人们的幸福早已不是吃好穿好那么简单,精神文化需求,同样尤为重要。

目前,全国多地都存在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情况,面对“银发浪潮”,如何让更多老人在家门口实现求学梦?如何更好地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推动的社会课题。

声音|“跟着电视电脑学是方便,可只能看不能聊”

“活到老,学到老。”63岁的付汝波几个月前开始自学工笔画,兴致越来越高,从大河报上看到金水区花园路街道老年大学的报道,老人激动地打来电话问能否报名,得知该老年大学招收的是本辖区居民,仍不甘心:“我去旁听可以不?”他的初衷很简单,想结交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多多交流。

“去年10月我们搬家后地方大了,他开始画画,一直自学。”3月13日,在宋寨小区1号院家中,付汝波的老伴儿称,卧室床上、桌上、地上,摆满付汝波近期画的工笔牡丹,以及临摹的《百财聚来图》等,栩栩如生。付汝波告诉记者,每天把孙女送到幼儿园后,就回家学画画,有时跟着电视“书画频道”学,更多时候,上网找视频看,边看边做笔记(如图),“工笔花鸟画技法”等密密麻麻记了一厚本。“跟着电视电脑学是方便,可只能看不能聊。”在家自学久了,老人特别渴望能找人交流,“如果家门口也有这样的老年大学就好了,我肯定去!”

几天来,“老年大学”的话题引发读者和网友热议,很多老人打来电话,想在家门口上老年大学,老人们说,如今,晚年幸福不仅仅是吃好穿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也是“标配”,都特别期望家门口能有这样的老年大学,退休几年一直闷在家里的董女士甚至直言不讳,“我真担心在家闷时间长了,自己会老年痴呆”。

面对众多老人渴望在家门口上老年大学的需求,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工作人员会怎么看?可行性又怎么样?

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一位社区主任对记者说,社区目前组建有腰鼓队、舞蹈队等,不过,还没开设老年大学,“我们都知道花园路街道老年大学,确实挺好,可在我们这儿一是场地有限,二是师资问题,比如,开设电脑、绘画之类的课程,需要相对专业的老师,还需要配备电脑之类的,经费也是问题。”该社区主任表示,推广老年大学,需要上级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我们在社区培育了太极拳、舞蹈队等,可没上升到老年大学那样的系统性。”金水区北林路街道办事处国泰花园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在该社区提供场地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找到给大家授课的“高人”,而且,辖区很多老人是进城帮忙带孩子的,有多少人能固定来“上课”,也不好说。

现状|报名挤破头,分分钟抢光上课名额

“入学难”不光考验着孩子,同样也考验着老年人。以北京海淀区老年大学为例,为争取一个入学名额,数百名老年学员凌晨便起来排队报名,仍是一位难求。这种情况,在全国多地不同程度存在着。

“随着老龄化加剧,老人的求学需求不断提升。”花园路街道工作人员冯燕说,目前,该办事处老年大学已开办21门课27个班,有近500名学员,相对于该辖区90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来说,依然供不应求。

郑州市工人路37号院,作为郑州市唯一一所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委老干部局领导下的郑州市老干部大学,面向所有在郑州居住的老人开放,每学期象征性收费百元左右,同样也是一座难求。

“我们这儿课程很多,教学质量、教学设备也不错,每学期学员人数都在增长。”郑州市老干部大学相关负责人陈霞说,新学期3月6日开学,目前开设有10个系、50多个专业、200多个教学班,以及10个分校27个教学点,学员多达1.6万多人次,可依然不能满足需求。为了圆更多老人的大学梦,郑州市老干部大学在管城区、二七区、惠济区、如意湖街道分校等条件成熟的地方,设立分校,来扩大普及推广。

探索 |鼓励民间办学,发展老年教育社区化

在大家眼中,办好老年大学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让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大家小家更和谐。那么,这么好的老年大学,如何遍地开花呢?花园路街道探索的经验是: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职社工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派驻的专职社工负责老年大学运行。当然,街道也要充分配合,整合各社区的资源提供授课场地,从多才多艺的居民中发掘志愿老师,或链接社会资源,请志愿老师来授课。“下一步,我们将试着学习上海的老年大学模式,正在尽可能争取更宽敞的场地,在一栋楼上开展更多的老年大学课程。”

“我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于社区,将在30多个社区陆续开展‘乐龄学堂’。”郑州市金水区恩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乐龄学堂”将陆续在二七区大学路街道、金水区南阳路办事处、未来路街道办事处下辖的30多个社区开展,与当初在花园路街道老年大学开创时一样,通过挖掘社区本土资源服务社区,打造邻里互助体系,“每个社区都有居民领袖,才艺达人,我们经过走访充分挖掘,再结合具体情况为老人量身打造相关课程,除了舞蹈、唱歌、手机、电脑等常设课程,还有养生保健、食疗、化妆等,都是公益服务项目。”业内人士表示,老年大学供不应求的现状,反映出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服务供给的欠缺,呼吁在加大政府和社区等公益性的老年服务投入力度的同时,从政策等方面入手,鼓励更多民间力量的介入。

据了解,目前,杭州已有多家民营“老年大学”应运而生。浙江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杨建华表示,老年教育社区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可以通过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来开展,比如,学校老师可以到附近社区参加老年教学,老年教学的场地周末可以放到学校,而这些要正常运作的话,需要政府做发展规划。对于一些尝试开办“老年大学”的民营企业,当地的街道、社区则给予场地、水电等方面的支持,也有房地产公司通过小区物业开展老年大学,或尝试把旅游和文化结合,让一些有情怀的退休老人通过旅游边走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