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邮电大学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第三季孵化项目入驻授牌仪式
3月14日下午,西安邮电大学在长安校区办公楼附一楼报告厅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第二季总结暨第三季孵化项目入驻及“创客空间、校企合作俱乐部、创业咖啡”授牌仪式,副校长安增旺、省委高教工委团工委书记兼学工部副部长郭强出席仪式并为20个孵化项目和创客空间、校企合作俱乐部、创业咖啡平台授牌,学工部部长樊继福主持仪式。
安增旺对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抓住机遇,开创创新创业工作新局面;二、强化协同,提升创新创业工作质量;三、建好队伍,保证创新创业工作质量;四、突出实效,多结创新创业工作硕果。安增旺指出,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事关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成长成才,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单位的指导支持,社会各界的关注给力,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未来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打造成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灵感的迸发地,动手和实践的训练场,青春和梦想的展示台,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梦工厂”,成为校园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领头羊”,力争打造全省知名、辐射西北、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空间,让更多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上,该校团委副书记李涛从10个方面总结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第二季工作,通报第三季入驻孵化项目情况,入驻孵化项目学生代表研究生院李帅同学、教师代表自动化学院杨春杰老师分别发言。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科技处、招就处负责人,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各学院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各学院副院长(分管实践教学),各学院分团委书记,创新创业基地指导教师、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仪式。
西安邮电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原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第二季入驻团队从2015年11月入驻运营以来,共吸引风投资金560万,有意向风投资金1372万,拿到的其他形式的投资或者赞助估价约563万,正在申请和已经获得专利25项,并与河南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大唐网络有限公司、陕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等20多家企业单位达成合作关系。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国家科技部“众创空间”、入选省委高教工委首批“陕西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入选省科技厅首批“陕西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入选团省委“全省第二批省级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入选省中小企业局“首批陕西省中小企业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信息产业方向)”。2016年,学校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支持力度,建设更大物理空间、功能更全、设施更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其中东区使用面积900平方米,西区使用面积约1700平方米。东区在功能将聚焦“软生态”功能,实现培训、指导、创意的软功能,包括校企合作俱乐部、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加油站、业务洽谈室、文化创意集聚坊、梦想导师研讨室、智慧培训教室、路演大厅、创业咖啡等;西区在功能将聚焦“硬生态”,实现动手、实践、孵化的硬功能,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厅、专业创客空间、项目孵化区、校企合作俱乐部、创业咖啡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成,使得学校校级层面专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达到3000余平米。
本次授牌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创新创业团队共20个,分别是“创客时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蓝脚猫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医疗工作室”、“启明星创新工作室”、“京兆大数据咨询有限公司”、“远程规模化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室”、“校共创”、“净水科技工作室”、“奔奔停车工作室”、“西安市轻立方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天天+工作室”、“智卉科技工作室”、“基于安卓的wifi保护系统工作室”、“智慧救援工作室”、“智慧社区工作室”、“精密诊疗心脏3D打印与VR显示工作室”、“code&cafe高校连锁创业咖啡厅”、“DeepMind工作室”、“火龙3D科技文化工作室”、“智慧停车工作室”,其中实体公司6个,虚拟公司8个,科研立项6个。涉及到投资孵化、大数据金融、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VR显示、环境监测、智慧农业、智能家居、医疗健康、媒体广告等多个领域和行业。孵化期为一年。孵化期间,校团委为每个项目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科技处提供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项目最高可获得3.3万元资助。
本次授牌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创客空间”包括,“信息通信网络及安全创客空间”、“电子科技创客空间”、“AutoGo创客空间”;“校企合作俱乐部”涵盖学校与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深圳华为、陕西龙腾华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泰华智慧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RinChina、福道茯茶、昱影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影行(IN WALK)设计、逛集网农特产品网等企业共建合作平台;“创业咖啡”分别在西区基地二楼和东区食堂三楼,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分别旨在搭建学生知识、创意、想法到实践、提升、实现的训练平台,搭建企业和学校、学院、教师合作平台,搭建创新创业文化宣传、聚集、推广平台,鼓励学生自发研究课题,参与教师科研,依托合作项目,浓郁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马建军 梁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