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2016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创新驱动发展·重庆高职的‘进阶’之路系列访谈”。我是主持人沈静。我们都知道,当前,我市正深入贯彻中央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更优越的创业创新环境,以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那么,高职院校将如何重点提升青年创新创业能力,为“双创”战略提供有力支持呢?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官成,和我们一起聊聊新形势下,高职学校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情况。首先欢迎王书记,王书记,您好!
王官成:
你好!
主持人:
王书记,第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回顾一下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历史,让大家更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
王官成:
各位网友,大家好!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6年,当时是隶属机械工业部的重点中专,那个时候为整个重庆,包括西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装备制造方面的优秀人才;2000年,与重庆机械职工大学合并升格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快了整个发展步伐,我们教学成果的积淀都是在示范的时候壮大起来的;2010年,学校因发展需要从袁家岗整体搬迁到渝北空港仁睦滩新校区。
主持人:
众所周知,作为工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勤劳苦干,如何去改造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引发一个个小的技术革命,更为重要,这也是关乎我们的“中国制造”甚至于“中国品牌”,到底能够走到怎样的高度,请问王书记,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学院长期以来有哪些传统有效的做法呢?
王官成:
学校通过“5个依托搞双创”,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体来讲就是:第一,依托专业搞双创。一方面,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建设、纳入学分统一管理当中,让创新创业一定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的头脑,而且作为学生必选的学分,也就是必修课,学生受益很大。这一点我们抓的比较实。目前,学校教师主编并出版了五种双创的教材。另一方面,以专业为依托,以兴趣为导向,组成不同创新团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创意作品转化为产品,不断培养和拓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王官成:
第二,依托科研搞双创。鼓励教师的科研课题、创新创业项目与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吸纳学生为科研技术创新团队成员,通过科研训练,应用技术研发,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创业项目的转化。我们学校高度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研发,现有500多项专利发明,承接了国家级、市级、横向和纵向的课题很多,有力地促进了发展。创新创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校的科研平台发挥学生的团队作用,学生把课堂的知识和自己掌握的能力在科研平台上实现发明、获得专利,学生的创新创业作品,放到实训车间制作成产品,把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商品。作品、产品、商品的一体化推进,科研平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王官成:
第三,依托大赛搞双创。学校以深化大学生创业实践为导向,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增强大学生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大赛遴选好的创意作品,将设计作品转化为现实产品。近年来,学校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5个,二、三等奖50个。第四,依托孵化搞双创。学校设立创业孵化基金,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举办创业训练营,对优秀的创业项目一对一导师辅导孵化,对自主创业师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王官成:
学校还专门在顶层设置了创新创业的领导小组,整合全校的资源,甚至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双创工作,这点作为经验在全国进行了经验介绍。我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大量的资金建成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一条街,学生的作品都可以申请入驻创新创业一条街,并进行孵化,孵化成功后,把它推向市场,形成商品。这条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有30多家学生创办的公司入驻。第五,依托市场搞双创。说句实在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关键是要市场检验。对此,学校引入市场第三方机构----智酷沙龙对接市场资源,聘请成功企业家为兼职导师,引入风险投资,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专业化的孵化指导。
主持人:
具体到校企合作这一块来说,就我所知,学校目前跟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安汽车等跨国企业、国防军工企业以及本地支柱企业等都有深度合作。请谈谈相关情况。
王官成:
学校以主动服务和支撑《中国2025》强国战略为目标,以聚焦行业企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本着协同创新、互惠共赢的原则,紧紧围绕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与重庆长安集团等200余个企业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方式全方位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王官成:
第一,是与跨国(中外合资)企业的合作。学校与美国康明斯公司合作实施TEC项目,即Technical Education for Community(社区职业技术培训)。探索“共商、共育、共享、共融”的合作育人模式,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以满足学生更好的就业为主要内容,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实训场所与生产车间”零距离对接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牵头联盟重庆长安伟世通发动机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爱思帝(重庆)驱动系统有限公司、浦项(重庆)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佛吉亚排气技术(重庆)有限公司、重庆惠工集团等6家跨国合资公司组成企业伙伴与教育伙伴--学校一起参与项目,同时康明斯总部捐赠5万美元作为项目专项经费。
王官成:
项目围绕“有效的教师、有效的课程、劳动力市场需求、工作实习和指导咨询”等五大元素,对学生和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软技能授课和发动机专业技能等培训活动。第二阶段学校获捐赠26万美元的发动机设备、手动工具、专业课件等,学校建成了中国本土第一个“康明斯产品体验中心”,有效组织了所有目标群体学生参加暑期到合作伙伴企业开展了一周至三周时间的实习、实训,主要通过师傅带徒弟、教师带学生的方式完成;有效推进了教师职场安全、软技能授课、发动机拆装等专业技能培训;有效开展“榜样的力量”、“如何做好你的人生规划”、“如何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成职业者”以及“企业需要怎样的员工”等专题分享会;有效实施了师傅和带队教师两者一起对目标群体学生实习进行评价,学生同时对实习企业评价反馈等活动。受益学生近2000余名,受益教师60余人次。
王官成:
第二,是与国防军工企业的合作。学校瞄准以国防核工业基地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针对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以“需求驱动、精致培养”和基于先进技术、同业标准、生产过程、高端设备、严谨素养“五位一体”的教改理念和思路,引进德国AHK数控加工技师证书标准和日本FANUC数控系统技术规范,以融合国际同业标准为切入点,在多轴、复合型数控设备操作工职业标准构建,数控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开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国际优质资源整合,能力考核评价及模式创新,职业素养养成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与四川工程物理研究院、长安集团等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实施“团队+组件”能力评价模式,创新并实践数控专业“精致型”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了特定规格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拓宽了学生就业的渠道,提升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王官成:
第三,与本地支柱企业的合作。首先是,推进“引企入校、企业出资、学校出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为主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承担主要培养任务,企业主动配合,采取投入设备资金协助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等方式配合学校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如学校车辆工程学院先后与重庆力帆集团、一汽大众奥迪、长安福特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培训课程、培养核心师资、推动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同时也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了一批“双师型”师资,从而使汽车专业教师团队建成了国家级教学团队。2014年被教育部等五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5项,二、三等奖50项。
王官成:
其次是,实施了“做中学、用中学”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财经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前半期+后半期”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学习文化知识,期间集中安排两周到酒店参观实习,对酒店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基本了解。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开始进行“前半期+后半期”双轨制教学,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开展“做中学、用中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搬到酒店的真实场景,建立每个学期的一半时间在酒店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另一半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教学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了“工学交替”,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王官成:
第三个方面,是开展“产学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机械设计研究所和台湾元创集团,校企合作8年多,成功地探索了以重庆元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汽车焊装夹具生产线设计的项目为导向,以“产”为方向,以“学”为基础,以“研”为纽带,实践了“产学研·推广创业”的立体化智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承接了长安集团、力帆集团、重庆元创集团等市内外企业的技术服务项目90余个,解决了重庆元创集团汽车白车身焊装夹具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关键技术,为企业增产约2000万元。
王官成:
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档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学校推荐了400余名优秀学生直接进入各个企业做设计工作,提升了学生就业的档次。在和重庆元创合作的基础上,现在已经推广到全国很多企业,如汽车设计公司阿尔特、重庆龙创、上海博也、广州兰姆、重庆同济、扬州莱斯蒂等。校企深度合作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2016年,吸引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为、深圳飞亚达、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成都飞机工业有限公司、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学校2016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8.3%,名列重庆市高校前茅。
主持人:
说到创业这块,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基于转型发展需要、国内创新潜力提出的重大战略。不久前启动的两江新区创业创新进高校招聘暨双创宣讲活动更是如火如荼,那么我们学院有哪些做法,来提升青年学生的创业能力,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走得更远、更好?
王官成: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一二三四链条式”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即一个机制、两个空间、三个层次、四个平台),形成“学校顶层设计、一把手强力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二级学院为主体、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踊跃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抓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以“立体式、链条式、递进式”为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一个机制”是指“1+3+9+N”的工作机制。“1”是指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3”是指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三个职能部门紧密协调配合,“9”是指九个二级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组,“N”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
王官成:
“两个空间”是指“临空梦飞翔·众创工场”和“重工创新创业园”两个众创空间。学校针对学生创业孵化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分别建设两个众创空间,采用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引入专业化运营机构和团队对众创空间内自主创业师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举办创业论坛、讲座、沙龙,组织创新创业训练营,创业项目辅导,校园创业大赛,天使投资对接会、优秀项目孵化等服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发掘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三个层次”是全体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有创业行动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针对有创业想法学生举办专题培训,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专业性、实战性的训练课程。面向有创业行动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指导,为开展创业行动的学生配备全程化、专业化、一对一的创业导师,指导处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王官成:
“四个平台”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专业技能创新平台、科研技术创新平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通过搭建四个平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创业孵化的链条式前端、中端、后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师生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换。正是因为我们既有大众化的教育,也有重点的培养和包装,既有学校层面的包装和教育,也有把学生推向市场真正创办企业的行为方式。所以,学生出去之后如虎添翼。我们学校毕业的很多学生都是企业里的技术骨干,甚至也有很多还自己创办企业成为了老总,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
主持人:
刚才听了王书记的介绍,咱们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确实是下足了功夫,干实事。那么,从成果的角度上来讲,当前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参与到了我们的两个众创空间中来;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技能创新、科研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四大平台中,又产生了哪些显著成果呢?请您跟大家谈一谈。
王官成:
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人数逐年增加。学校众创空间的微信公众号、创业社区、创客商城等线上服务载体的用户数超过4000人,总浏览量超过15万,有5%左右的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创业项目中。
王官成:
学校四大创新创业平台产生了以下显著成果:第一,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重庆市高校示范众创空间”等荣誉称号,学校“重工垣隆创新创业团队”被重庆市科委命名为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创新创业团队。第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工众创空间在专利发明方面涌现出大批的优秀作品,近年来师生累计申请专利500余项,学生完成模具设计、专用机床设计制作等项目53项。2016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重庆赛区),学校2件作品分别获得重庆赛区三等奖和优秀奖,是重庆市唯一一所获奖的高职院校。
王官成:
第三,创业带动就业成效初显。2016,重庆众创空间吸引的大学生创客已达上千人,入驻团队已达51家。其中,已有39支团队注册公司成为初创企业进入孵化阶段,提供了近600个就业岗位,产生的总经济效益达500多万元。第四,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学生创业项目---灰灰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模式,已成功运营10余家速递连锁超市,为社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学生创业项目--校园联邦在2016年获天使投资数十万元,为重庆市大学生提供兼职、创业、就业机会,带动近千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目前年收入上百万元。
王官成:
第五,创业大赛不断取得佳绩。2016年,学校参加重庆市“创青春”与“挑战杯——彩虹人生”创业大赛,荣获五金四银三铜。斩获“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一等奖;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重庆赛区优秀奖。第六,创业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及体系构建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研究”两个研究课题分别被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为重点课题。第七,创业教材体系初步形成。学校结合办学特点、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进行教材建设,组织导师队伍编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教程》、《高职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高职高专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教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体系。
主持人:
现在社会上有种调侃的说法,叫“大众创业,万众赴死”,那么,您如何看待创业,尤其是缺乏人生阅历的青年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风险,又如何来规避呢?
王官成:
首先,要厘清一个误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权宜之计。我们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高度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两会”上就曾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阶段,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是经济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必须要为经济找到新的引擎。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顶层制度安排,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释放更大的经济发展活力,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王官成:
其次,要克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另一个极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狭化”为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创业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爱岗敬业,帮助其在实践中更好地融入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着重强化学生的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市场推广能力、风险识别能力等,通过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
王官成:
此外,要分类指导。创业是有风险的,对于绝大多数暂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学校要加以正确引导,加强能力素质培养,着眼于长远发展,为以后的事业成功铺垫道路,不鼓励其盲目创业;对于极少数确有创新意愿、具备创业潜力的大学生,学校要引导他们基于创新、结合专业,发挥大学生优势来创新创业,通过提供创业咨询、创业训练、创业平台、创业导师、创业补贴等一站式服务, 让创业学生获得政策、资金、场地和智力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形成一套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创业孵化机制,保障学生创业活动顺利开展与实施。
主持人:
那么,在服务学生创新创业上,学院还需要考虑更好的优化办学与专业设置,与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更相匹配,与地区经济发展更相适应。学校专业设置是如何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呢?
王官成:
学校立足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关键领域,紧密对接重庆现代产业体系,紧紧围绕重庆“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内涵建设,加快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布局工作,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稳定专业总体规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契合度,凸显产业支撑型专业特征,学校主体专业与重庆及两江新区产业契合度高达82.11%,形成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特色的办学优势。学校专业设置实现了四个对接,一是与两江新区产业体系紧密对接;二是与重庆五大功能区产业布局紧密对接;三是与重庆“6+1”支柱产业紧密对接;四是与重庆十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形成了专业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的专业发展格局,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强。学校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完善实训条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一批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品牌专业,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实力一流的专业体系。
王官成:
针对汽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和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群,凸显产业支撑型专业特征,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鲜明特色。针对新一代信息支柱产业及“2+10”产业链(集群),创新发展以信息前沿技术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针对建设长江地区金融中心、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创意之都、内陆保税区及航空港等现代服务业,择优发展会计、酒店管理、物流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群,形成以国家示范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专业发展体系。目前,学校有国家重点专业7个,其中国家示范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有市级重点专业6个,市级骨干专业11个,多个专业满意度排名全市第一。
王官成:
加快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布局工作,提高专业设置的集中度,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群。瞄准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特色专业群打造,近3年来,新增招生专业7个,2017年将新增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3个新专业。学校坚持“做强名牌专业,创新品牌专业,突出特色专业,调整优化结构”的专业建设方针,2016年继续投入300万元,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会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等3个市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投资350万元,推进汽车车身维修技术等3个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品牌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2016年,学校电气自动化技术等11个专业纳入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能力建设(骨干专业)项目,为专业的进一步提质升级提供了契机。
主持人:
不久前,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重庆智能制造两大职教集团,在学院挂牌成立。请王书记谈谈相关情况。
王官成:
现代职业教育不是单打独斗,现代职业教育是需要团队的合作,而现代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有五大元素,德国有六大元素。政府搭台,政策保障,政府、企业、行业、职业教育、研究院所,五大元素整合起来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保障。基于这样的认识,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组建了职教集团,通过组建职教集团支撑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庆处于西部地区,在整个西部地区基本上还没有组建职教集团,但这是大势所趋,是优势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方式。
王官成:
基于此,在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导下,由装备制造、机电产品、信息、新能源制造相关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自愿组成了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南)职业教育集团,实行理事会负责制,学校是理事长单位,有副理事长10名、理事44名。重庆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是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领导和相关市级部门指导下,以我校为牵头单位,由装备制造和智能控制相关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学会协会等单位,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自愿组成的公益性组织。实行理事会负责制,学校是理事长单位,有副理事长14名、理事34名。
王官成:
两大集团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手段,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集团成员间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打造职教集团品牌,全面推进集团化、集约化、连锁化进程,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服务。我校作为理事长单位,将在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牵头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力争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智能制造特色、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职教集团。
主持人:
最后,我们想再说说社会大众非常关心的师资这一块,我想这也是有志于报考我们学院的广大考生们,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话题。请王书记介绍一下咱们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与经验,谢谢。
王官成:
师高弟子强。要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力量是重要基石。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200余人,正高级职称69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3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人。双师型教师400余人。
王官成:
学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荣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学校有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影响重庆教育领军人物、重庆市政府督学、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建成了一支爱岗敬业、“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在行业领域有很高影响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是:第一是实施“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王官成:
首先,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习和挂职锻炼。学校大力推进《311双师素质培养工程》,通过每年组织30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一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直接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承担纵、横向技术开发项目,吸收优秀行业能手到校指导等途径,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目前全校双师型教师400余人,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基本建成。其次,从企业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近年来,共招聘100余名具备职业功底和业务水平的行业企业人员,充实到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教育教学管理一线。最后是坚持从行业企业一线聘用兼职教师。近年来引进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校外兼职人员405名,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训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专业教师队伍实施教学,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
王官成:
第二,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提高师资水平。近年来,学校制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创造优惠的政策条件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到校工作,共引进和补充副高以上职称、优秀高技能人才和有行业经历的硕士、博士等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优化了学校师资结构,提高了师资水平。主要举措为:一是在服务年限补贴、国外培训、资料费报销、住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二是搭建事业平台,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专业建设、技术开发与研究、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三是政治上关心人才的成长。近年来,学校高层次人才总量不断增长。
王官成:
第三,是实施国际交流培训工程,开拓教师国际视野。近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投入2000万元,培训教师5500人次。培训方式主要有校内培训、国外提高培训、企业顶岗实践和技术服务等。开展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工程,开拓教师专业视野,掌握国际先进技能,全面提高了专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将70余名教师送到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进行交流和访学。在俄罗斯设立中国首个职教领域海外“鲁班工作坊”,每半年输送一名专业教师到俄罗斯合作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学校45%的教师具有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培训经历,有140余名教师获得澳大利亚、德国等海外师资资格证书。
主持人:
非常感谢王书记今天来给我们分享这么多关于高职院校在新时期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更优越的创业创新环境,以及重点提升青年创新创业能力,为“双创”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务于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等方面的内容。
主持人:
再次感谢王书记座客新华访谈,也感谢网民朋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