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有话说 | 如果光谈感情不给钱,对西部高校便不是真爱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

【一个男孩对女友的爱,不能光靠口头上表示。我以为他是否愿意给女友花钱,是衡量真爱与否的重要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对西部高校的关心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3月12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同时谈及西部高校的人才流失很严重。其实这两个话题有相当的关联性。中国现在究竟有多少国际一流的大学?这个确实很难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高等教育以及建立在高等教育基础上的科研成果,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然,经济发展和教育是有时间差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然中国的经济已经跑到了世界第二,那么公众自然就对高等教育有更大的要求。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科研水平比不上一些发达国家,大家都能理解,因为国家穷,而且招生都是靠推荐工农兵上大学。但是现在改革开放都快40年了,还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大学,就会让人觉得丢人。

“双一流”怎么创呢?陈宝生说既不是“211”“985”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那么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可能也没法给出一个答案,还需要时间来观察。但是在这里,我想要提醒一些教育工作者,没钱是办不成教育的;但是反过来,并不意味着砸钱就一定能把大学办好。

陈宝生部长说,“双一流”建设,要在汲取过去"211""985"高校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现在大体的建设思路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部长讲完“双一流”后,西部的高校就很着急。比如今年“两会”上,四川人大代表团有代表说,希望国家支持四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陈宝生回答说,要支持四川高等教育发展,支持四川"双一流"高校建设。

陈宝生对西部,尤其对西部的教育,确实是有感情的。他是甘肃兰州人,1978年考到北大,1982年大学毕业以后又回到了甘肃,在甘肃工作近二十多年后调到北京。此外,陈宝生对西部人才跳槽到东南沿海的现象,有着切肤之痛。他在同一场发布会上说,请东南沿海的高校高抬贵手,不要对西部的大学挖人挖得那么厉害。我觉得陈部长说了句真话,但是疑问来了,东部这些学校有钱,它能给专家很好的待遇,那么钱从何来?事实上,不管钱来自中央或者省市,都是公共财政,都是政府拿钱,为什么西部就拿不出这个钱?

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开始高校合并升格——中专变大专,大专变成本科,在这一过程中开始有了“211工程”,到后来又有一个升级版叫“985”。这18年的发展实际造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就是穷人愈穷,富人愈富,这应该与“211”、“985”战略设计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能完全市场化,需要国家真金白银的对西部去倾斜。我的母校兰州大学,就是一个典型。有人开玩笑说,兰州大学出走的专家都可以办三个兰州大学了。兰州大学的中青年专家一旦获奖,或者在国际重点期刊发表论文,学校都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在兰州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做出这样的成就,忧的是这些优秀的教师得到了社会认可,挖人大战便上演了。陈宝生也说,现在不但孔雀东南飞,连麻雀都东南飞。

1989年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条件也是有差别的,东部的学校,像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江浙比我们兰州大学好,但是差距没有这么大。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就是为什么这18年,西部和东部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这么厉害?我们当然不能再回到50年代计划经济,中央一句话,从北大,清华下一纸调令,明天你就去兰州大学,去西安交大,去西北工大。

现在很多高校的教师收入除了薪水外,很大一部分靠其承担的科研项目,没有项目就没有钱。而西部学校在地理上有劣势,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企业愿意跟西部的高校合作。所以完全靠市场条件,这个差距显然会越来越大,那么政府,尤其中央财政应该真正地向西部倾斜。

大概199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开始共建部属大学,比如说上海市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广东省政府跟教育部合建中山大学,北京市政府和教育部建立了北大清华。那个时候出资比例是1:1,即如果中央财政给这个学校投入30个亿,地方政府相应地也要补贴30个亿。本身中央财政在分配的时候,对北大清华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名校就倾斜了,给的钱更多。而且北大、复旦这些在北京、上海的高校,当地政府也有钱,中央给30个亿,我补30个亿没问题,但换成兰州大学,即使中央给了20个亿,甘肃省也拿不出20个亿。一下子这个差距就拉得非常大。

在此之前,可能就一本账,全是中央给钱,一碗水端平。“211”、“985”战略实施后,这个差距就大了。老师走了,好的学生越来越难招,然后中央给的钱又少,那怎么才能让这个西部学校创上一流?它从哪创上一流?

陈宝生对西部教育的感情是有的,但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光有感情是不行的。还需要更高级层次的决策者拿出勇气和魄力,在教育投入上向西部这些学校倾斜。像兰州这种地方经济不发达,什么项目转化,校企合作,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支持上,没法和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比,那么这个缺口应由中央的财政补贴。同时,还得让西部学校老师的收入,不但不比东部的同等专家少,甚至还要多一点,作为对他在艰苦地区奉献的一个补偿。其实50年代中国搞计划经济的时候,就是这么布局的。那些在新疆、青海、甘肃搞科研和国防工业的专家,一方面固然是奉献精神使然,组织叫他去哪,就去哪,另一方面,他们的收入比东部同等水平的专家要高得多,还不是高一点。

中国高等教育要有那么一些拔尖的学校,和世界上的一流学校去比拼。但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在中国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中国西部的高等教育,它不仅仅承担的是搞科研培养人才的重任,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巩固西部,让西部更加稳定。

抗战胜利以后,兰州大学的前身甘肃学院其实是一个不怎么样的学校,比东部很多省立大学还要差,但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它升格为国立兰州大学。当时就讲得非常明白,必须在这样的地方办一所国立大学,以巩固边疆。

一流大学不仅仅是为当地培养人才,实际上它更多的作用是拉平东西部的文化教育差距,使国家更有凝聚力,这对维护统一民族的团结大有裨益。所以我希望来自甘肃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应该更进一步,促使更高层面制定一个战略,如何在人财物上向西部的高校倾斜,让西部的高校在创“双一流”中不要落伍,甚至说让他们走得更快一点,这样的改革才算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