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养鸡专业户:科研课题服务安全食品
-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
- 在云南宣威市羊场镇的昆明理工大学扶贫养殖示范基地,每天都有不少附近的村民来参观,看看“不用抗生素的鸡长啥样”。不少人参观完,都啧啧赞叹:“不喂饲料却长得这么油光水亮的鸡,还是第一次见。”
- 面对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是否会增加成本的疑问,敬伟甫快速地在草稿本上算了一笔账:普通的饲料为每公斤3~4元,他们使用的纯粮(玉米等)饲料,每公斤只需要2.5元,加上每公斤3毛钱左右的菌种和中草药,“实际上比饲料便宜”。
- 在邓先余的指导下,他们还设计出一种快速发酵鸡粪的装置,利用乳酸菌、芽孢杆菌与产朊假丝酵母等益生菌,将新鲜鸡粪在24~48小时之间高温发酵完毕,快速杀灭寄生虫、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同时去除氨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增加鸡粪中的蛋白营养和风味,用来饲喂蝇蛆和蛋鸡,节约了约25%的饲料,增加约20%的经济效益。
- “所以我们的鸡虽然都是放养,但地面上的鸡粪却很少。”敬伟甫说。
- 第一次拿着鸡蛋到小区周围和学校门口贩卖的时候,敬伟甫和他的创业团队遭到不少非议:“你们这些大学生怎么来卖鸡蛋了,对得起读过的书吗?”他们不得不一遍遍地解释:“我们的鸡蛋是农业创新的成果。”
- 对此,邓先余常常告诉学生:“民以食为天,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
- 作为昆工绿色循环农业课题组组长,邓先余对农业的未来有更深的思考:“农民正在成为一个技术职业,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面临着更新淘汰。”
- 所以他的学生“一半的学习时间都是在田地里、在生产一线”。“我的学生毕业后基本都具备独立筹建绿色农场的能力。”他说。
- 作为创业团队的“核心”,他在朋友圈里发的微信几乎都和绿色农业分不开,他还把微信名改为“绿色循环农业”,并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他在农村的扶贫生活:“清晨7点,晨光熹微,提两桶用益生菌发酵的鸡食,踏着浅浅露水湿润的松针,清洁料槽,打开鸡舍,一一添满。”
- 用科技扶贫,用小小的鸡蛋帮助农民脱贫,是他带领指导学生创业的一个心愿。迄今为止,“益口福”已经为贫困户提供了300多羽脱温的土鸡,并以高出市场价10%以上的价格采购了当地贫困户的20多吨玉米作为饲料。他估算,如果更多的养殖户采用了团队的技术,“一个万羽蛋鸡场,每年可增加收入36万元左右。”
- 绿色循环农业不仅帮助了农户,也培养了一批以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为主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邓先余指导的昆工两个学生团队先后获得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结合。
- “农业市场潜力巨大,但干农业并不是那么好做的一件事,遇到的困难甚至比其他行业更多。”邓先余说,比如“益口福”的董事长“小敬”,从刚起步时“扭扭捏捏和企业谈合作”,到如今“谈判桌上镇定自若”,“我们团队中的每个人,包括我在内都得到了成长”。
原标题:大学里的养鸡场:科研课题服务安全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