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性读本引吐槽 究竟什么是好的性教育?

方刚:性教育应该始于出生,终于生命终止。出生零岁就有性教育,父母亲密关系的实践、原生家庭的状态对孩子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性教育。

李银河:性教育是否做好的关键指标,就是能否通过性教育避免婚前怀孕。国内现阶段的性教育课时缺位、师资薄弱和教材匮乏都是阻碍性教育推动的阻力。

近日,杭州萧山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在微博上晒出一张含有“男女生殖器相关介绍”的图片,吐槽学校发放的性教育教材尺度太大。网络上,一向羞于谈性的中国人炸开了锅,讨论热烈空前。

与之相对的,是该书编者的缄默。2017年3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通过其微信公号“爱与生命”对外回应教材引发的争议,称在儿童性教育普及中,对生殖器官的正确命名有重要意义。

三天后,南方周末记者从萧山高桥小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处获悉,校方决定暂时收回该套教材。该负责人解释,儿童性启蒙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共识,但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有所不同。校方表示,今后会通过组织专家专题讲座、同伴互助等方式,加强校方与家长的沟通,探索出针对儿童性启蒙最佳的教学方式,待形成共识后再使用相关教材。

幼儿时期性教育正当时?

本次引发关注的“敏感”内容是《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二年级“身体发育”单元“人的诞生”主题中“我从哪里来”的内容和五年级“性别与权利”单元“预防儿童性侵害”主题中的相关内容。

一些家长认为读本中对人体生殖器官的“直呼其名”尺度过大,对尚处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普及这些性知识有些超前。对此,涉事的杭州萧山高桥小学表示,这套图书并非学校的课程教材,而是“图书漂流”活动的书籍,供全校师生传阅。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回应称,部分网友和媒体在讨论中使用的截图并不完整,而教材的初衷是希望让儿童科学地认识阴茎、阴囊、阴道、子宫等生殖器官,了解它们与身体的其它器官一样重要。

让孩子在性健康教育课堂上自然、大方地说出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了解自己诞生的过程,有利于儿童树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意识。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认同的观点,她认为,幼儿时期就普及性教育是合适的,“小学阶段讲一些性知识,例如: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当他不清楚不明白的时候,小孩会把这些当成是普通的知识接受下来。就算听到阴茎、阴道这些词,孩子也不会像大人产生联想。”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性学专家方刚也坚持,性教育应该始于出生,终于生命终止,“出生零岁就有性教育,父母亲密关系的实践、原生家庭的状态对孩子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性教育。”

教材截图在网络引发热议后,关于教材的更多细节也被细心的网友刨出。在《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五年级下册中,教材引入了性取向的概念,告诉孩子们同性恋也是正常的。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彭晓辉力挺,他表示性别平等不仅指男女平等,也包含性少数群体的平等,这与国际的主流价值观一致。方刚认为,对同性恋报以平等、接纳和尊重是负责任的态度,青少年因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可能会使同性恋群体受到伤害。同样的,李银河也在研究中发现,同性恋少年少女的自杀率和自杀倾向往往高于异性恋人群,“他们因为无知而陷入惊恐,甚至遭受到校园霸凌”。而这与性教育中关于性倾向内容的空白存在联系。“同性恋的内容相当重要,一来是帮助性少数群体认识自我,同时教会异性恋孩子如何对待与自己性倾向不同的人。”李银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