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给每个生命的自主发展插上隐形的翅膀

张江平老师: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四川省省级骨干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锦江区(微博)学科带头人,锦江区优秀教务主任,锦江区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这些荣誉告诉我们张老师的过人之处,让我心生敬佩。但直到真正坐在张老师面前,和他聊起他的故事、他的事业,才明白这些认识都太过片面,而他对教育的真正追求也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历史特级老师教你认识世界

在2015年8月,成都市特级教师评审答辩时,张江平面对评审专家“历史的作用是什么?”的提问,给出的答案是:“现实总能找到历史的影子,历史的作用是以史为鉴,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变迁。”这个回答受到在座专家的赞赏。

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教会学生从历史故事中吸取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经验,以史为鉴,通古知今,这是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做的,在当今社会,学生每天会接触大量信息,而历史又与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由破译人类基因的密码,探究人类的起源;研究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等等。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已经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以此来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

应试不是历史教学的目的,纯粹的应试教学是很枯燥的。因此,张江平总会根据他的“发散性思维”在课上穿插很多小故事,并和时事联系起来。知识也许会被忘记,而张江平所阐释的内容,即在知识和现实所建立的关联,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态度和方法最让学生受益,并令他们终身难忘。

每年教师节,学生们都会表达自己对张老师的感谢和欣赏:

“三年来特别喜欢你发散性的思维,特别喜欢你潇洒不羁的生活态度……”;

“你把我的历史教成了我最喜欢的一科,我对你认识事物的某些方法非常赞同……”;

张江平总是说“老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我从读书时候起,就不喜欢老师正襟威严地找我谈话。”因次,他总是和学生边吃边聊,更多的在日常接触中拉近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平等的自由氛围,让学生学习更上进、精神更蓬发。

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主张的:“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22年从教路 只和梦想话人生

从北漂老师到川内名师,从教育新人到课改领军人,张江平用22年践行自己的教育梦想,在探寻教育本质的道路上不断接近教育最真实的面目,从自己所教授的历史课堂走向对整个课程体系和教育体制的思索,他没有满足于一门课堂的成绩,而是更希望通过课程体系建构,来实现他对教育梦想的追求。

早在1994年,张江平就在首都医科大学附中任历史教师,在北京这一漂就是六年,北漂六年,是张江平从一个教育新人成长成一名成熟教师的六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青春的年华,这段时间,他除了钻研自己喜欢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在思考教育本身。

“在许多学生身上,我发现目前的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知道怎样去选择,哪怕是好学生,那些大众眼中的优等生,除了机械的跟随学校和家长的规划,似乎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张江平说,“这产生了许多后续问题,甚至对一个学生的人生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一路在传统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到了大学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直到读了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可能又要过许多年,他们才会慢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今后应当做什么。而这一晃,大把的青春就在无头苍蝇式的乱撞中浪费了。因为长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张江平很早就意识到这个教育问题有多可怕。

而后张江平回到家乡成都成家、任教,想要改变这个教育现状的想法更为坚定,也成为他心中渐渐清晰的教育梦想。在嘉祥的16年,他先后担任历史教师、历史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课改中心主任、教科室主任、校长助理,除了教师,又多了一个新身份:“课改带头人”。而他所坚持的“课改”,最终指向就是让学生学会选择,让学生更自主、自由的成长。在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张江平钻研课改设计、执行、开发、实施各个环节,在精英计划、二四课改、立体衔接教育等课改的繁重工作中,他获得了成就感,也看到课改给学生带来的实在效果。

天府七中课程改革 给每个生命的自主发展插上隐形的翅膀

天府七中成立的当口,是天府新区大力发展新区教育的当口,也是增强新区综合竞争力,实现“科技立城、教育立城”光荣梦想的重要一环,新区的建成将大大提升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

新区的高要求,也给天府七中提出了高要求。从无到有,去创办一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配给,这需要一所学校从建校之始就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钻研教育的本质,去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甚至去走别人不敢走的路,走一条引领教育未来的路。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性时刻,张江平最终放弃原先打拼下的事业,来到天府七中从教,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和校长陈刚的办学理念一拍即合。“天府七中能让我继续燃烧梦想,继续追求教育改革的本质。”张江平说。

“一个人生已经步入成熟期的人选择做出一些改变,一定不是为了生或者存,一定是因为他找到了让他继续燃烧和追寻的理由。”张江平说这句话时眼中流露出一种成熟的笃定和激情,让人为他的真诚动容。

“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怀的事业。”“做良心的教育。”想起陈刚校长曾经说过的话,也更能明白张江平所说的“一拍即合”,“只与志同道合者共事”的真正意义。

在邀请北京专家、七中三任老校长及众多名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的反复研磨下,不断对课程设置的思路进行碰撞交流,为学生量身定制“私人课表”的课程体系架构模式确定下来。

张江平介绍,新的课程体系更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程细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全面实行选课走班、小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课程设置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从最大程度上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打破填塞式的教学。

这幅图是陈刚团队构建的天府七中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基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中国传统思想精髓和“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基础”三大当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汲取成都七中“三体”、“新三体”教育理念的精髓,汲取西方教育思想的精髓,在校训“厚德、自强”的引领下,以教育的根本意义“立人”为总体目标,分三个方面进行构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底线、底色和底蕴”。

张江平介绍:“在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建立的这套课程体系完全符合新高考的要求,同时我们的发力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正如陈刚校长所说的,我们不单单是在培养一个人,我们更是在培养一个三维的、立体的人,一个人要立起来,他需要底线、底色、底蕴这三个维度,缺一不可。”

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我问了张江平一个最俗的问题:“你希望在天府七中得到什么?”他的回答让我对今天的采访找到了一个最贴切的主题,他说“我们一群有梦的老师,想要为自己的下一代留下这样一所学校,在这里给每个生命的自主发展插上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