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思想荟】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李晋荣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三)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

(五)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六)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七)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如何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一道题目。

就此,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代表、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黄德宽委员、天津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凤宝委员,请他们围绕高校如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深入探讨。

3月4日,“做雷锋精神的种子”大型主题展在南京金陵图书馆开展,图为主题展上的大学生志愿者。杨素平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大学要回归教育教学本位

大学之本在于培养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张凤宝委员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础、最关键的职能。从这个角度看,大学之本也就在于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些学生曾和我说,大学时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不多,有些老师把课堂教学做得很好,但与学生互动较少。”黄德宽委员说,“这恰恰说明,这些教师并未真正领会‘育人’这一职责的内涵。这些年来,大学重视科研工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工作。可以说,和科研相比,教书育人处在相对弱势地位;和教学相比,育人又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

罗伟其代表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科研评价标准明确、可比性强、操作容易,而教学评价标准难以设定,操作相对困难,育人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其评价更难以把握。同时,社会对高校的各种评价、排行榜往往重科研、轻教学与育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轻教学重科研’‘轻育人重教书’的状况。”

罗伟其代表认为,协调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真正确立教学、育人的中心地位,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育人为中心,使高校领导、教师真正意识到教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其次,要改变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机制,分类、分层进行评价。对于教学、育人投入多、效果明显的教师,可适当降低职称评审、聘期考核对科研的要求。再次,要形成“重教学重育人”的社会氛围。

德育思想要融入智育教学中

在高校实际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长期存在。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张凤宝委员认为,德育工作是一个功夫活,需要日积月累,循循善诱。“德育与科研、教学相比,难以量化,不仅与对大学评价的各种指标体系不同步,也与学校内部的考核体系不相适应。解决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必须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全方位创新方式方法。”

罗伟其代表提出,需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关怀和疏导的过程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养成不能靠强制,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渗透、心理疏导,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罗伟其代表说。

“教师应把德育和智育视作相互交融的统一体。”黄德宽委员说,“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人类文明的延伸、社会进步的产物,包含人类为进行科学探索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因此,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不应该简单地传递知识,更应该将其背后艰辛探索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就带有德育功能,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吸收。”黄德宽委员还表示,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伴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的行为举止、对社会的评判以及对科学的态度,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

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从立德树人来讲,教师的重要性应该如何体现?张凤宝委员的回答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是关键因素。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协同力度,多措并举,努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高校立德树人,教师是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久远。”罗伟其代表补充说,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德行之门,首先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德立身,以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熏陶和引导学生,以自己崇高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其次,要以德立学,有良好的学风。教师既要潜心研究,又要关注社会;既要放眼全球,又要立足本土。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要有建构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胆识和智慧。再次,要以德施教,有敬业精神。教师不仅要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职业,更要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将影响学生如何对待教师乃至以后如何走向社会。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对教师要‘严’‘爱’并举。‘严’就是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把好教师入口关。‘爱’就是要在思想上、业务上、生活上关心教师。为此,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罗伟其代表说。

黄德宽委员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必须要做到为国家、社会培养栋梁之材,站在为国家发展百年大计考虑的位置上,来定位自己的职业志向,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而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除了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之外,还需要在个人道德品质方面多多努力。全社会都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吸引优秀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淘汰不称职的教师,做到有进有出、动态调整。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6日?12版)

[责任编辑:王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