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人才引进机制

当前,各高校的人才引进与培育问题备受关注。事实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激发了我国高校人才工作的活力,尤其是2015年“双一流”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很多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才能“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是学者们更关心的问题。围绕这一话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引进高层次人才成为不少高校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发现,近年来,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延揽精英,特别是通过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外和国内名校高层次人才,有力地带动了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燕萍认为,各类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改善人才队伍结构。记者了解到,从国家层面而言,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各省(市)也纷纷实施了相应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政策与相关配套措施,如广东、福建、四川、湖南、湖北、上海、山东等省(市)分别在省(市)内高校实施了“珠江学者计划”、“闽江学者计划”、“天府学者计划”、“芙蓉学者计划”、“楚天学者计划”、“东方学者计划”、“泰山学者计划”等。

“一系列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在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看来,在尊重中才能体现人才的价值,在流动中才能显示人才的活力。正如李燕萍所言,高校是人力资本密集的机构,对于高校科研来说,最关键的就是人才,有了人力资源才能凝聚人才的智力资本。

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

自“双一流”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各地高校愈加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由此出现的以“挖人”为特征的人才流动现象也引发热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高校或开出重金薪酬,或许以住房、安排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条件招揽人才。对此,李宇明认为,这一方式的最大弊病在于将物质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可能会带来不当的人才导向。据马敏观察,甚至有的高校忽视对学校规模、学科特色、发展方向、现有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跟风引进海外或国内名校高层次人才,攀比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