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培养,助力大学生立“职”为农

本报记者芦晓春

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北京市紧缺人才。如何吸引一批年轻人加入农业队伍将成为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正在创新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让一批农校毕业大学生到京郊农业生产基地接受精准性、专业化的实践和培训,加快提高他们的田间实际生产和管理能力。

日前,记者来到小汤山特菜基地,在基地“高大上”的连栋玻璃温室里,见到了来自北京农学院的毕业生刘清林。他正弯着腰在秧苗间,神情专注地给番茄枝条上夹子,以避免果实过重拉伤枝条。只见他一手轻轻地托起番茄果实,一手麻利地把白色小夹子固定好,丝毫没注意额头上已布满了豆大的汗珠。

小刘是平谷人,父母在家种了四五亩桃树。毕业后,他一头扎进温室大棚,立志要当一名新时期职业农民。在这个90后小伙子心中,未来农业应具备更高科技,绝不该是父辈人土里刨食、辛苦受累的模式,对于刘清林的选择,很多人都不理解。对此,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工厂化生产技术科高级农艺师雷喜红介绍说,新型职业农民和人们印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不同,是指全职务农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者。近年来,北京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然而,由于大部分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导致新设备搁置受损,新技术推广受阻。

“有了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让现代农业的步伐越走越快。”雷喜红举例说,小汤山的这栋智能连栋温室,是该站借鉴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及成功经验,开展的番茄工厂化生产试验示范项目,水肥管理、遮阳通风……甚至采收都实现了智能化。如,从荷兰进口的自动灌溉系统是全英文界面,对水肥的管理需要基于当地光照辐射测定数据设定灌溉程序和喷水量等,这就需要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操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从业者。

据悉,与以往开展的农民培训不同的是,本次培训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培训对象不同。受训者为来自北京农学院、山西农大、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18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均具有农学学历背景。二是培训内容不同。此次培训期限是3个月,是以番茄、黄瓜为主要作物,开展工厂化生产条件下的育苗、栽培和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分工种的专业化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精准性。大学生可以全程参与一种农作物的全生育期各生产环节,形成完整的理论,发展成为具有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培训成果不同。通过培训,不仅将建立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而且这批年轻人经过3个月理论和实践之后,上岗成为“全能型”的高效率、专业化的蔬菜生产技术人员,将派往规模化农业企业和园区直接参与生产和管理,提供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他们的基本工资可达到5000元以上。

据了解,北京市将加快精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田间课堂、职业技能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开发适合现代职业农民发展需求的课程。未来4年,北京将依托现有大中型企业、成人教育中心等培训机构,重点支持5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