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毕业回乡就业多

17日,“农业对外合作‘猎英行动计划’”招聘活动在南京农业大学举办,各地近百家与农业相关的单位提供3600余个工作岗位招揽人才,吸引了众多应届毕业生前来咨询洽谈。图片来源:中新社

【侨报网综合讯】进入3月,中国各地如期迎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潮。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地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的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且优惠政策多。今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发展。

世界那么大,他们毕业后只想回家

梅成华是武汉市新洲区人,现年22岁,是一名“95后”。目前,他已与湖北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达成就业协议。“我们寝室4个人,包括我在内的3个人签了湖北的企业,剩下一个来自河南,也在考虑回河南。”他表示,从去年10月中旬开始关注就业政策,非常看好湖北尤其是武汉的发展前景。

中新社17日报道,梅成华认为,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且优惠政策多。

3月初,湖北省教育厅启动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月活动。从3月到5月,该省拟举办10场大型招聘会,带动高校举办各类招聘会近90场,提供约130万个岗位。今年,以梅成华为代表的“95后”首次走向职场。据中国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17届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30万人。

连日来,武汉多场招聘会出现一种现象,“95后”毕业生对职业前景、工作环境等都有其考虑,留在中西部城市就业,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北上广深和东南沿海的就业机会多,且工资高、可以长见识。”21岁的毕业生陈析微认为,但是上述地区就业生存压力、消费水平也高,缺乏归属感。

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杨晨,已在成都一家律师事务所找到工作。这位四川凉山小伙说,身边多数朋友选择留在武汉或回家乡,去一线城市的较少。

作为独生女,在武汉读大学的张若晨决定回家乡云南工作。“到一线城市,短期内不可能把爸妈接到身边生活。”她说,回家乡可兼顾家庭和事业。

前不久,武汉提出未来5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计划,并将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街区园区、环高校创新带,鼓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在武汉创业创新。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丁雪峰介绍,2016年,湖北共有42.7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60%以上留在湖北就业,改变了“孔雀东南飞”的传统印象。今年,湖北有42.8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随着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的推进,预计留下来的人会更多。

另据上海澎湃新闻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近年来毕业生留京数量也逐年下降,已连续4年低于50%。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林成涛介绍:“清华毕业生就业率为98.5%,重点率保持在80%左右,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就业地域分布更加均衡、更加优化。”

795万大学生今年毕业 招聘会陆续登场

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795万人。在毕业生求职高峰到来之际,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7日启动第四届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

中新社报道,活动将从3月18日持续至5月18日,主要有四项内容:一是举办城市联合网络招聘大会,依托中国国家人才网,统一发布各参会省市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并专设电子商务、有色金属两大行业网络专场招聘分会场;二是在部分高校比较集中、毕业生数量较多、跨区域就业需求较大的城市设立巡回招聘点,举办8场巡回招聘会;三是各参会省市在当地举办面向高校毕业生的现场招聘会;四是配套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和就业创业服务活动。

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140家省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报名参加春季活动。联合网络招聘大会预计有10万家以上用人单位参加,提供不少于130万个岗位信息。各省市还将举办不少于600场现场招聘会。

在清华大学年度最大规模的招聘会现场,求职的学生队伍排成“之”字形。来自21个省市的255家用人单位,提供3万余个招聘岗位,不仅吸引了该校的学生,还有周边院校的毕业生也来投递简历。

为提升招聘服务实效,今年春季专场活动期间,人社部将在北京、江苏、河南等15个省市组织开展精准就业服务试点。对求职毕业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建设“毕业生测评简历库”;同时建立“用人单位岗位胜任力模型库”等。

大学生就业数据好看 感觉为何依然很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6年工作时提及,“就业增长超出预期。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再创新高。”

近日,麦可思研究院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2014届的92.1%和2013届的91.4%基本持平。

从数据来看,就业率并不低。但社会中仍旧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就业难气息。

在原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看来,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呈现分层次的特点。“对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就业没有问题,不仅没问题,还有多种选择的机会,如一些重点大学,一些好的、社会需求量稳定的专业,就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黄德宽说:“政府这些年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700多万毕业生,能保持这样的就业率,全国层面是比较好的。但当面对大学生时,如果跟他们说就业形势很好,可能很多大学生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就业没有完全实现他们的愿望。”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鸿认为,解决就业难是个“系统工程”,需“全社会添砖加瓦。”学校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企业也应该多些耐心、花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再培训,学生自己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家庭摆正心态。

(编辑:勉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