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务风采 | 流水的岁月,铁打的兵! ——记清华建筑学院教学办李兵老师

● ● ●

我们身边的清华人

优秀教务员

风采

她(他),可能对院系每一位研究生同学的名字如数家珍。

她(他),或许是你入学报到甚至报名考试时遇见的第一个人。

她(他),恐怕也是你在研究生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想到求助的那个人。

她(他)是研究生教学教务的多面手,她是研究生管理规定的活字典。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她(他)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上坚守的营盘,默默无闻的倾注心血。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她(他)做着看似平凡的工作,却是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那一环。

对,你知道我说的是谁——研究生教务老师。接下来,小编带你走近她(他)们中的几位,感受“平凡中的坚守,岗位上的奉献”。

李兵

1982年参加工作,1992年起负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教务工作。三十五年来,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2016年度因在教务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4年7月7日,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前广场,校园记者用快门记录下了李老师与毕业生合影的瞬间,并将它登上Info首页。一直以来,每当研究生毕业典礼结束后,建筑学院的同学们都会跑向李老师“排队”合影,这几乎成了不可缺少的仪式。李老师温暖的笑容,是送给大家最好的践行礼物!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务工作者,李兵老师为何如此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呢?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我是82年参加工作,来到建筑系(建筑学院前身)时就和你们一般年龄,那时系里的老先生们利用课下时间亲自给我们培训,记得是陈志华先生讲外国建筑史、徐伯安先生讲中国建筑史、吴焕加先生讲近现代建筑史。老一辈们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并让我感受到了建筑系大家庭的温暖。”也许是最初的感动,也许是性格使然,李兵老师已在建筑学院工作了三十五年,转眼之间,她从系里的年轻同志变成了资深教务老师。

“92年我开始负责研究生教务工作,那段时间很多同学毕业后都选择了留校执教,成为我的同事、你们的导师”李老师笑着说。在她眼中,身边很多学术大腕儿还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除了教学关系之外还多了一份友情。李老师的日常工作需要协调很多教学资源,她办事绝不拖沓,在尽职尽责之外添了许多热情,对于建筑学院,她从没有把自己当外人。“很多事情只有在这里久了才能体会得到,即便我们的系馆在校园里不再新颖夺目了,但在我心目中它永远是哲匠的摇篮”,李老师饱含深情地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老师身边的学生从同龄人变成了晚辈,变得和她孩子的岁数相仿,因而她也更能体会到求学的不易。每个毕业季都是教学办最忙碌的时刻,面对学术型硕士生、专业型硕士生、博士生各有不同的答辩与离校环节,李老师都能够安排得井井有条。由于论文答辩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个人的职业前景,有些同学在这段时间会情绪焦虑,对学校的严格把关产生误解,但李老师总会抽出时间聆听他们的想法,尽可能地帮助大家,让所有同学顺利毕业是她的工作目标也是她的个人心愿。长久以来的真心付出,收获的是尊重与友谊,不少同学毕业之后仍与李老师保持着联系,有的成为了好朋友,有的成了好邻居。“看到李老师就感觉很亲切,回到建院就像是回家了”,一位已毕业多年的台湾校友在院庆聚会上如是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对于教学办而言同样是一场攻坚战,近两百位考生的五百余张快设图纸足足挂满三间教室。即使拥有如此丰富的工作经验,李老师坦言自己内心仍会感到紧张:“每份图纸只有几分钟的评阅时间,考生们要画6个小时,我时常担心图纸太多会把顺序挂错,像强迫症似的反复核算评分、检查成绩录入,我们必须对每一名考生负责。”“有时压力大了也会失眠,好在年轻教务员们都成长得很快,大家一起努力就能事半功倍。”

这些年,李老师总会在学院研究生入学典礼上叮嘱大家合理规划时间,要学习、生活两不误,她希望每一位同学都不辜负这段建院时光,能在校园里快乐徜徉。

时间才是最美的风景,二十五载物换星移,坚守的是那份初心。每到盛夏时节,她送走一批英才,迎来一片希望;看着自己的学生,从同龄人变成了孩子。

没有任何一种情感,真切如母子;

没有任何一份心血,诚恳如青春!

仅以此文,献给陪伴我们成长的李兵老师。

供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团委